早饭也顾不得吃,赶紧就先蹬上他的自行车,到全村的后院去转悠着,确认他们的过冬燃料储备了。

“你们家这柴火留少了,去再买点煤,这就不是省钱的时候,没听着说吗?可能过几天就下雪了,到时候再来卖煤就得拉爬犁了,价格也会比现在更贵,去去,再去买个两三百斤的,你们想冻死在家里咋地啊?到时候柴火烧没了,那炕拔凉,你们就得烧炉子,不然还不如睡地下稻草床暖和呢。”

这倒是真的,地窝子的保暖能力大为出乎周老七的意料——这是一种专属于北方的建筑,在南方是非常罕有的,尤其是在川蜀更是如此,也不是因为别的,主要是南面的地气太过于潮湿的关系。当然,川蜀气候温和,就是穷人家,住个棚子也够了,也不必还要费力挖坑,这也是原因之一。

这东西建起来实在简单,就是挖个坑——多是在缓坡上,若不是,平地也可以起,挖个坡道往下就行了。这样空间大部分都在地下,地上的部分拿石块、碎砖、土砖垒墙,用料是很俭省的。

这样,四面墙大多数是天然,少部分是自己垒的,拿泥巴一糊就算是建好了,在上头支个棚子,用树枝什么的充当屋顶,之后再在屋顶上堆上土焙实了,这就算是差不多齐活了,有些人家懒得弄门,就在门口先拦一道草毡子的门帘——这个门帘要大,要超过门的尺寸,安设在门外头,这样偶尔来风,它就会被紧紧地吹在墙上,起到一个挡风的作用,然后再在墙内遮一道细帘子,两重帘子挡风,冷气就很难进来了。

屋子里,有的用炉子取暖,有的用炕,用炉子的冬天就在屋子里做饭了,用火炕的话,地窝子要挖得比较大,在外间有个灶台,因为烧炕用柴火多,烟大,不分里外间,屋子里烟熏火燎的,人咳嗽,所以一般是背靠缓坡的地窝子,前方空地大,留灶台方便的,就会烧火炕多些。

周老七原本也以为,不就是选个背风的地方,在地上挖个坑,住在坑里吗?但万万没想到,地窝子内外,居然能差了近二十度,完全就是两个季节,就这会儿,清早出门他感觉自己得穿大棉袄了,不然就觉得手伸不出来,在外面走动着还好,如果傻站着的话,过一会就觉得耳朵冰凉——还不到刺痛的地步,就只是觉得冷了,这大概就是零度左右,可一进屋呢?别说棉袄了,毛衣都穿

章节目录